早在1909~1912年間,最初的Cr18Ni8(習慣常稱為18-8)奧氏體不銹(xiu)鋼獲得專利權。1912~1920年間相繼開始工業生產。經典的(或稱第一代)18-8鋼,含鉻約18%左右,添加有形成和穩定奧氏體的主要元素鎳約8~10%,碳含量也較高。經1100℃左右固溶淬火處理后,室溫下可獲得純奧氏體組織。它是奧氏體型不銹鋼最基本最典型的代表鋼種,其它奧氏體不銹鋼均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。至今仍在大量生產的有,我國GB1Cr18Ni9和低碳0Cr19Ni9(依次相當美國AISI 302不銹鋼304不(bu)銹鋼)等鋼。后來,為克服晶間腐蝕敏感性,發展了穩定化奧氏體不銹鋼(第二代),如我國產量最大應用最普及的GB1Cr18Ni9Ti(相當蘇聯ЭЯ1T)鋼和超低碳奧氏體不銹鋼(第三代),如我國GB 00Cr19Ni11(相當美國AISI 304L不(bu)銹鋼)等鋼。應當說明,目前通常泛稱的18-8(型)鋼,已不局限于經典的第一代18-8鋼。一般來說,它包括了不同等級碳含量或添加鈦等穩定化元素的18-8奧氏體不銹鋼。此外,在18-8鋼基礎上添加2%左右鉬的奧氏體不銹鋼,也常稱作18-8Mo鋼,如我國GB 0Cr18Ni12Mo2Ti、00Cr17Ni14Mo2(相當AISI 316L不銹鋼)鋼等。這些18-8類鋼均屬常用(或通用)的大量生產的基本鋼種。


 為獲得純(單一或完全)奧氏(shi)體組織(zhi)和改(gai)善耐蝕性能(neng),在提高(gao)鉻(ge)、鉬等鐵素體形(xing)成元素的(de)同時,必須相應增加(jia)鎳等奧氏(shi)體形(xing)成元素的(de)含量。對具體鋼種所需(xu)添加(jia)的(de)最低鎳含量,應高(gao)于(yu)下列經(jing)驗公(gong)式計算值(高(gao)溫快冷后的(de)組織(zhi)):


    Ni(%)=1.1(Cr+Mo+1.5Si+1.5Nb)-0.5Mn-30C-8.2


2.jpg


  公(gong)(gong)式(shi)中元素符號表示其在鋼(gang)中的相應(ying)含(han)量(%)(見(jian)圖1-2-2)。但此公(gong)(gong)式(shi)不(bu)能代替實際鐵(tie)素體(ti)(ti)評級來使用。通(tong)常18-8類鋼(gang)的鎳當量并不(bu)充(chong)分(fen)。如(ru)果具體(ti)(ti)成(cheng)分(fen)配比和(he)加熱(re)(re)(re)過程(或熱(re)(re)(re)處理)掌握不(bu)當等(deng),往(wang)往(wang)出現一(yi)些鐵(tie)素體(ti)(ti)。這會給熱(re)(re)(re)加工等(deng)性能帶來不(bu)良后果。如(ru)鉻較(jiao)高而鎳偏低,或加熱(re)(re)(re)溫度(du)過高和(he)碳(tan)含(han)量很低等(deng),均會導致鐵(tie)素體(ti)(ti)的形成(cheng)。高純(級)18-8鋼(gang),因(yin)碳(tan)和(he)氮含(han)量極低,也必(bi)須相應(ying)提高鎳含(han)量以保(bao)持(chi)奧氏體(ti)(ti)組織。總之,應(ying)盡(jin)量避免(mian)和(he)減少(shao)形成(cheng)α(δ)相。因(yin)此,現代18-8鋼(gang)已適當提高鎳含(han)量(一(yi)般約17~20%Cr、Ni含(han)量在8~14%左(zuo)右)。高純不(bu)銹鋼(gang)的鎳含(han)量更高些。




  我國18-8型鋼的代表鋼種,是應用最普遍的321不(bu)銹鋼。在實際正常生產情況下,往往尚存少量的鐵素體。當鉻和鈦、碳還有殘余鋁含量過高時,會使鐵素體含量明顯增加。隨著Cr/Ni和Ti/C比值等的提高,以及加熱溫度的過高(如超過1250℃左右),均造成鐵素體含量的大量增多,給熱加工性能帶來嚴重后果。尤其是生產管材,控制這些元素含量就更為重要。因此,在鋼種標準規定的范圍內,成分配比和生產工藝過程的合理掌握與精確控制是十分重要的。